化学学科:突出考查学生借助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真实情境,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学科方法,分析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1.设置现实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情境。通过挖掘生活素材设置情境,着重考查化学学科的主干核心知识和学生学习化学形成的主要学科能力,既体现学生公民素养教育和化学学科教育的社会价值,又关注学生化学学科专业的科学素养的发展。例如,试卷第一部分中,第1题以生活中常用薄膜太阳能电池上的化学物质为素材,考查学生对于化学物质分类思想的认识。第10题以运输汽油车上贴有的危险化学品标志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与应用,体现对学生公民素养的安全性教育。第13题以宾馆、办公楼等公共场所常用的烟雾报警器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原子基本构成的认识和理解。第21题以实验操作情境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处理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再如,试卷第二部分中,第5题以课外小组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和测定为载体,第6题以物质转化关系简图为载体,涉及的化学核心知识包括常见无机物的性质、结构和应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以及离子反应和检验、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简单计算等基本化学原理,通过由浅入深的设问,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和展示出水平,有效考查了学生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推理、判断等综合思维能力。这样设计既体现了重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又突出了能力考查立意的命题思想。
2.试题呈现方式多样化。利用图表、短文、数据统计等形式增加试题的信息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突出科学素养的培养。例如试卷第一部分共涉及实验装置图、变化曲线图、危险化学品标志图、工艺流程图、物质转化关系图、实验现象及数据表等,共计12个图表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体现大量的信息,既加大了对学生提取和整合信息能力的考查,也有利于题干内涵的表达更加简洁明了。再如,试卷第一部分中用短文的形式分别给出电解质、离子化合物、原电池等概念的定义;试卷第二部分的选做题第3题,用短文的形式描述钢铁厂酸性废水的处理流程。通过有价值、真实的学科问题,来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升。
3.将社会生活热点及社会大课堂等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在试题中。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社会问题和生活现象,并在解决问题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试卷中涉及空气污染、实验室安全操作规则、改善大气质量、钢铁厂废水的处理等内容,都是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为载体,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大课堂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全面地看待社会问题和生活现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学生对环境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学生完成试题的过程也是一次价值观培养、正能量体验的过程。
4.继续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突出考查科学探究能力。例如,试卷第一部分的第21、25等题,对学生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实验安全等方面均进行了全面考查。再如,试卷第二部分的第4题,通过氨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过程,围绕两个实验现象,运用物质性质知识,运用实验分析方法展开探究,考查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又如试卷第二部分的第5题,通过实验室一包混合物组成含量的实验探究过程,运用元素性质和反应原理知识,通过对实验设计原理的判断、实验过程的目的分析、实验现象的观察,考查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灵活性和创新性,考查并检测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化学科学素养,渗透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5.体现试题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利于学生在作答中充分发挥出水平。精心设计选做题,既可以保证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又可以保证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来作答。通过控制难度等关键命题要素保证试题公平、公正。